很多感冒药都是复方药物,其中包含了退热、抗病毒、镇咳、祛痰、抗过敏等多种药物成分,针对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、咳嗽、眼痒、鼻塞等多种症状。乍看上去,好像复方感冒药对病毒感染的针对性很强,但实际上,复方感冒药在使用时有潜在的风险。
因为被病毒感染之后,并不一定会出现所有的症状。比如说,华子的朋友被病毒感染后,主要症状就是发热,体温达到了39℃,但其他症状不明显。此时他最需要的是对乙酰氨基酚或是布洛芬进行退热治疗。
而复方感冒药物中,虽然有对乙酰氨基酚,有降温作用,但在复方药物中的含量较低,效果较差。而且药物中还有其他成分,让自己承受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。
比如说复方感冒药中含有的抗过敏成分,会有嗜睡、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;如果其中含有的咖啡因,又会兴奋中枢,引起失眠;如果其中含有麻黄碱,则会兴奋心血管系统,诱发血压升高。
需要注意的是,儿童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会更大,所以国家不推荐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物。
不同的复方感冒药物,也会含有相同的成分。比如说对乙酰氨基酚,是最常用的退热药物,在推荐剂量下服用时,非常安全。但是用药过量时,就会对肝脏造成损伤,严重者会危及生命。
许多感冒药物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,但药物名字并不相同。很多人对药物有错误的认知,认为服药多了疾病会好得更快,就会同时吃几种不同的药物,结果造成了重复用药,反而引起了药源性疾病。
被病毒感染之后,人体需要一段时间产生抗体,才能完全消灭病毒。这段时间大约为7~10天,被称为自然病程。使用感冒药物的目的,并不能直接治愈感冒,也不能缩短病程,只是让我们可以舒服一点地度过自然病程。
所以病毒感染之后,药物只是“对症治疗”,没有出现相应的症状,就不需要用药。选单方药物治疗的安全性,要好于复方药物。
1、发热:体温低于38.5℃时,如果感觉不是很难受,可以不用退热药物。当体温超过38.5℃后,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等药物退热。
2、流涕、眼痒: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,比如西替利嗪、氯雷他定等,但此类药物有嗜睡的副作用,建议在睡前服用。
3、鼻塞:可以外用减充血剂,比如羟甲唑啉、萘甲唑啉等滴鼻剂,需要注意的是,此类药物不能长期应用,通常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天。
4、咳嗽:无痰的干咳可以使用苯丙哌林、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;有痰的咳嗽,需要优先祛痰,比如用氨溴索、羧甲司坦等祛痰药物,或是与镇咳药物联用。
总结一下,病毒感染之后,需要7~10天的自然病程能够自愈。使用药物可以缓解症状,但不能治愈疾病。用药时需要注意,不同的感冒药物不能混服,也不能超量服药,避免过量服药引起的危险。
2025-04-01 11:23:18
2025-04-01 09:11:04
2025-04-01 07:07:41
2025-04-01 04:28:12
2025-04-01 01:20:15
2025-03-31 12:11:21
2025-03-31 09:08:41
2025-03-31 06:16:05
2025-03-31 05:14:57
2025-03-31 01:56: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