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学的这首《黄鸟》,是一首有关古代殉葬制度的诗。通过“子车奄息”、“子车仲行”和“子车针虎”的悲惨遭遇,控诉了当时的残忍的活人殉葬制。其中既有对三子殉葬的惋惜和哀伤,也有对秦穆公的不满和痛心。这首诗也是成语“百身莫赎”的出处。
交交黄鸟,止于棘。谁从穆公?子车奄息。维此奄息,百夫之特。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!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!
“交交”指的是鸟鸣声,北宋诗人梅尧臣就曾写过“交交鸣谷鸟,粲粲熟荆桃”这样的句子。“棘”指的是酸枣树,同时也谐音“急”,可以看作是双关语。全诗开篇两句,就营造出了一种紧迫、悲凉的氛围,为全诗奠定了哀伤、凄苦的整体基调。“谁从穆公?子车奄息”既点明了这是在为秦穆公殉葬,也有对这位才能杰出的“百夫之特”的无比惋惜。
“临其穴,惴惴其栗”两句描述了秦人在亲眼目睹活人殉葬的惨状之后,那种惊慌恐惧的状态。“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!”。表面看是在质问老天爷,为什么要害死这样的“良人”,其实是对秦穆公的不满,是对当时的人殉制度的控诉。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”是说如果可以换回这个人,自己愿意身死一百次,更加突出了对这位杰出人才的无限惋惜。
交交黄鸟,止于桑。谁从穆公?子车仲行。维此仲行,百夫之防。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!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!
“桑”指的是桑树,同时也可以看作是“丧”的双关语。“子车仲行”和第一节的“子车奄息”都是子车氏的杰出人才。“百夫之防”是称赞他“一人当百夫”,可以以一当百。后面六句和第一节的完全相同,表达了对“子车仲行”的哀悼惋惜,控诉了当时的人殉制度。
交交黄鸟,止于楚。谁从穆公?子车针虎。维此针虎,百夫之御。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!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!
“楚”指的是荆树,同时可以看作是“痛楚”的双关语。“子车针虎”的前两节提到的人一样,都是子车氏的优秀人才。“百夫之御”是赞美他一人可以抵御百人,称赞他的勇不可当。后面六句和前两节的完全相同,通过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强调,更加突出秦人对他们的无限惋惜,也进一步加大了对于人殉制度的控诉力度。
诗中的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”,本意是自身愿意死一百次来换取死者的复生,也是成语“百身莫赎”的出处,被用来表达对死者的沉痛悼念。明朝诗人于慎行就曾在自己的诗中写过“百身莫赎千秋泪,万事空悲一代才”,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。到了民国时期,同盟会元老陈其美遇刺身亡,吴景濂就为他写下“脱剑情深,百身莫赎生何补;盖棺论定,千载弥昭死益哀”这样的挽联。
周朝时期,处于古代的奴隶社会,当时的秦国,依旧存在着活人殉葬的丑陋恶习。诗中提到的“子车奄息”、“子车仲行”和“子车针虎”都是秦穆公生前比较亲近的人。根据《史记·秦本纪》记载:“缪(穆)公卒,从死者百七十七人”,秦穆公死后,有一百七十七人一起殉葬,其中不乏像子车三良这样的贤能之人。秦穆公生前是一位比较贤能的君主,任用百里奚更是留下了“五羖大夫”的千古美谈。只是这样一位君主,终究也没能突破时代的局限性,为了一己私欲让优秀的人才成为了牺牲品。失去了这些人才,也造成了秦国此后的消沉,“秦不能复东征也”。直到秦献公继位,才废除了人殉制度。
2024-11-23 09:21:36
2024-11-23 09:06:54
2024-11-23 08:52:13
2024-11-23 08:37:07
2024-11-23 08:22:39
2024-11-23 08:07:48
2024-11-22 10:37:28
2024-11-22 10:21:26
2024-11-22 10:07:28
2024-11-22 09:53:08